Search

今天到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參觀「青年的誕生」,展出日治時代青年男女的處境與覺醒。其中有一區「讀報」展...

  • Share this:

今天到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參觀「青年的誕生」,展出日治時代青年男女的處境與覺醒。其中有一區「讀報」展示,是委託我錄音的。

起因是我看了前陣子由故事: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發布的影片「再不講,就滅亡!?台語無力者大會!搶答大挑戰!!」(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EN1kjqoZ9-Y&t)後,我與其中的吳兄聊起在日治時代,漢文報紙雖然是以北京話文書寫為主,但是當時識字的台灣人可以逐字念出來,因此所打開的話匣子。

這就是我對於「臺語」的定義可能對大多數人更廣的原因。我從小學時代,就學著用臺語文讀音背誦《增廣昔時賢文》、用臺語吟詩,對我來講,詩詞古文也是臺語的一部分,所以臺語討論區常會有人問的「『前功盡棄』(或其他成語)用臺語怎麼說」,我直覺反應是「就『前功盡棄』啊!」這種問題就跟ikea要怎麼念一樣,不就是ikea嗎?

或者提到家父寫傳統詩,有人會問「是用臺語寫詩嗎?」這種問題我往往不知怎麼回答。我只能說,用詩句寫詩,詩句本身並不侷限在某種語言中,但是家父寫完之後是用臺語吟誦。

所以對我而言,日治時代的北京話文,其實也是臺語的一種。準確地說,北京話文當然不是臺灣話文,但用臺語念亦無不可。今日我們可能很難想像這種情境,但是八九十年前識字受過文音訓練的台灣人卻習以為常;其實香港人大多也都有這樣的能力——香港作家的北京話講得很差,但是他們的文章卻都是北京話文,沒錯,他們也可以用粵語把北京話文逐字讀出來,他們中小學時代的國文教育就是這樣教的。

「故事」團隊因此感到相當新奇,策展此次「青年的誕生」有讀報展示區,便邀請我讀兩篇當時的報紙,諸位朋友在展區戴上耳機,就能聽到我還原八九十年前的人如何讀報的聲音了。

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一環。討論歷史、文化,除非該附屬語言已經滅絕,否則絕對不能脫離其語言,就好像我不能想像一個日本史學者不懂日文、一個漢學家不懂漢字一樣。很可惜坊間有太多文史書籍,記錄關鍵詞的時候並未附錄音標,使得讀者只能望文擬音,亂猜訛傳,非常可惜。「青年的誕生」這場展覽,去注意到過往文獻聲音的重現,我認為是非常值得鼓勵的著眼點。

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 Taiwan New Cultural Movement Memorial Museum

--
以下廣告

講題:如何測量一個西川滿等於多少臺灣價值
時間:11/29 (日) 14:00-15:30
地點: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(紀州庵文學森林)
活動資訊:https://kishuan.org.tw/activity_detail753.htm
(此為收費講座)


Tags:

About author
最宅的收書人,最多書的鄉民。收藏各類本土文獻,內容包括語言、歷史、文化、民俗、漫畫、武俠等。
分享與書籍、文獻、語言相關的隨筆與相片。 書不太少,學藝不精,口無遮
View all posts